狄仁杰在唐朝的地位如何

狄仁杰官职有多大

最高任职过宰相一职,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 *** 后贬为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

狄仁杰复位宰相: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一时间河北震动。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当时,前任刺史为了抵御契丹,尽趋百姓入城,缮修守城器具。但狄仁杰到任后,却让百姓返田耕作。孙万荣闻听狄仁杰被起复,不战而退。魏州百姓争相立碑颂德。不久,狄仁杰调任幽州都督,获赐紫袍、龟带。武则天还在紫袍上题写了十二个金字,以表彰狄仁杰的忠诚。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当时,朝廷征发百姓戍守安西四镇,以致怨声载道。狄仁杰为此上表劝谏,又建议废除安东都护府,复立高氏为高句丽君主,暂停江南粮草运输,抚慰河北百姓。他的建议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却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赞同。不久,狄仁杰又代理纳言之职,兼任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圣历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劫掠百姓万余人。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征讨突厥,并许以便宜行事之权。突厥军杀尽俘虏,由五回道(在今河北易县西)退回漠北。狄仁杰率十万大军追击,但未能追上,只得退回河北。

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让他安抚河北。当时,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胁从,在突厥退军后害怕受到牵连,纷纷逃匿。狄仁杰奏明皇帝,赦免河北诸州百姓,使他们回乡生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词条 狄仁杰

历史上的狄仁杰是否真的有那么高的威望与权力

确实是威望很高,是历史上少有的清官,而且眼光超群武。之所以还政于李氏并非其说辞,当时狄老已死。他生前提拔了张柬之,而张在武病危时发动政变,防止了武氏子嗣夺位,控制了武,令其还位。这是他人生最有远见的一件事!若非如此则唐必大乱,诸王割据而武氏宗亲必不能平乱!

狄仁杰只是一个三品的官员,他哪里那么大的权力呢?

狄仁杰是唐朝非常有威望和地位的大臣,深受武则天的器重和敬重。但是很多人在追究狄仁杰担任的职位时,发现狄仁杰担任的内史只是一个三品官员,也就是狄仁杰并非最高级别的官员。那为什么三品的狄仁杰在当时的权利那么大,原因是当时的朝政局面里,有比三品官更的职位存在,但是并没有实际的人员在担任,所以即使是三品,但在当时已经是位高权重了。

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这样的制度,负责三省的职位是尚书,属于二品,但是在李世民时期,这个职位是又李世民亲自兼任,所以导致往后的时间里,这个职位并没有再安排其他官员担任,属于是有职位但是没有实际官员的存在。而狄仁杰担任的是内史,在当时的唐朝,内史是属于中书令,虽然是三品,但是再上面并没有比狄仁杰职位再高的官员。

和中书令级别相同的职位时侍中,而当时担任侍中的是张柬之,张柬之是狄仁杰推荐给武则天的,相当于狄仁杰是张柬之的引路人,所以,虽然职位上是平等的,但是张柬之自然是要尊重和自己的伯乐的。所以,这样一来,狄仁杰虽然名义上官处三品,但实际权力却已经是非常大的了。

狄仁杰为官一生,始终坚持初衷,清廉睿智,心系百姓,更不霸权,为朝廷推荐了很多良臣。是对武则天影响力非常大的人之一,给出了很多治国建议都被武则天所采纳。虽然发对武氏当权,但却又没有因此而不辅助武则天。去世时,武则天更是为狄仁杰废朝三天,以表哀伤,并追封为文昌右相。

<神探狄仁杰>中的便宜之权有多大?

便宜之权,是存在过的,只不过这种权力不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是上级临时授予给下级的权力。

皇帝临时授予给狄仁杰的便宜之权,就是让他自己做主,但是如果超过某个度,那皇帝肯定也饶不了他。而权限范围,全凭皇帝的一张嘴,过了就是过了,没过就是没过。 神探狄仁杰到底官有多大

狄仁杰字怀英,山西太原人,早年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大理寺丞,豫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狄仁杰升任宰相,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 *** 后贬为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拜内史,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狄仁杰的最大官职,是几品

神探狄仁杰中的狄仁杰是宰相但为何却官居三品?敢问当时的一品二品大员是谁呢?印象中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起码也是正一品大官,怎么会是仅仅是正三品呢?

这需要说一下唐朝的官制。  唐代官阶分为九品,有职官,勋官与爵官之分。通俗的说,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权利。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爵官则表示地位比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勋官则用来表彰军功或用来封有功人员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  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非常复杂,我们知道清代官职主要是九品十八级,而唐从四品以后又有上下之分,一共有三十级。论述起来相当复杂,因此不多说了。  简单地说,唐代正一品大官是三师与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从一品是指太子的三师,这一品级上的官只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并且不常设。换句话说只是在合适的时机,授给合适的人,而且每一朝被授的人员一但死亡或缺职后不再补充。所以这一品级的官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能表示被授人员地位的尊荣罢了。与此对应的爵位是亲王与郡王,勋官则无。  正二品的官位在唐初(至少在武则天时代前),只有尚书令,但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就当过尚书令,他从尚书令的位置上当了皇帝,所以后来的臣子谁也不敢担当这个官职。因此唐代尚书令这个官职一直空缺,印象中只有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但他还不敢接受。所以尚书令这个官有官名而无官职,而尚书令的佐官左右尚书仆射就成了尚书省的实际长官,他们的官职是从二品。尚书省是唐代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  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两省是门下省与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武后时改为凤台,长官为内史),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武后时改为鸾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侍从皇帝,因此两省长官与尚书左右仆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决策机关,自然成了宰相。  后来,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而仆射虽然是最大的官,但如果不被加上这个官职,也会被排挤出宰相之列,成了虚职。  唐代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虽然官位尊贵(据史料载,仆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渐象三师与三公一样,成了虚职。  所以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但却是宰相,也是最大的文官了。而王孝杰虽然也是三品,但党指挥枪,呵呵,谁的官大,应该不需要解释了吧。  另外一个问题,狄仁杰是钦差大臣、河北道行军大元帅,王孝杰充其量只是大元帅手下的一名大将,当然得向狄仁杰跪拜了。至于河北道行军大元帅是几品官,这俺就不知道了,胡乱猜一下,这个官应该相当于大都护府上将军,应该是从二品,怎么说也比孝杰兄大。 古代版名侦探狄仁杰,在那时候官职有多大?

最高任职过宰相一职,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 *** 后贬为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

狄仁杰复位宰相: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一时间河北震动。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当时,前任刺史为了抵御契丹,尽趋百姓入城,缮修守城器具。但狄仁杰到任后,却让百姓返田耕作。孙万荣闻听狄仁杰被起复,不战而退。魏州百姓争相立碑颂德。不久,狄仁杰调任幽州都督,获赐紫袍、龟带。武则天还在紫袍上题写了十二个金字,以表彰狄仁杰的忠诚。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当时,朝廷征发百姓戍守安西四镇,以致怨声载道。狄仁杰为此上表劝谏,又建议废除安东都护府,复立高氏为高句丽君主,暂停江南粮草运输,抚慰河北百姓。他的建议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却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赞同。不久,狄仁杰又代理纳言之职,兼任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圣历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劫掠百姓万余人。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征讨突厥,并许以便宜行事之权。突厥军杀尽俘虏,由五回道(在今河北易县西)退回漠北。狄仁杰率十万大军追击,但未能追上,只得退回河北。

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让他安抚河北。当时,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胁从,在突厥退军后害怕受到牵连,纷纷逃匿。狄仁杰奏明皇帝,赦免河北诸州百姓,使他们回乡生产。

大名鼎鼎的狄仁杰,只是三品官,揭秘唐朝的官品官秩

我们都知道唐朝的狄仁杰,是鼎鼎大名的破案高手!也知道他是武则天时期的得力助手,官至宰相,但是我们并不是很清楚他的官阶是怎样的!他其实是同时担任当时唐朝最高国家管理机构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主管,内史(宰相、宰辅)、凤阁鸾台平章事,我们先来看看唐朝的治理体系是怎么样的:

唐朝采用的是三省六部制的架构

三省:中书省(凤阁)、门下省(鸾台)、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机构的职能主要是:

中书省负责帮皇帝拟定旨命,设长官中书令2人;

门下省掌管封驳审议等,设长官侍中2人,

尚书省的职责主要是执行中书省、门下省拟定审核并交皇帝审批通过的政令,长官尚书令1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1人。

尚书省则是下辖吏、户、刑、兵、礼、工六部,六部长官为尚书,六部职责就比较专业细分了,他们分理各自部门的事务,每部下辖4司协助各部开展工作。

那么狄仁杰担任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中书、门下两省的主要官员,内史就不用说了,就是宰相,宰相不止一个,但是宰辅却是协助皇帝处理重要事务的职务。可以说是核心的核心,为什么狄仁杰还有一个尊称叫狄阁老呢?因为当时他在朝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中书舍人和给事中能比的了,自然能成为阁老。其实就是内阁大学生的一种尊称!像后来的张柬之,也称为张阁老!

说了狄仁杰具体担任的官名,我们来说说狄仁杰的官品,虽然狄仁杰官至宰辅,但是其品级只是三品,与我们熟知的李元芳这个检校千牛卫大将军同为三品!所以狄仁杰跟李元芳是同品不同秩。

有人会很奇怪,为什么唐朝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是三品官呢?那要从唐朝的 历史 和政治原因说起。 唐朝的一二品官职,更多是爵位,勋位,其实是有名无实,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利。

唐朝的官阶分为9品,其中一品有三师与三公,

包括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

从一品主要是太子的三师三少,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像太子三少在那个时代估计只能是从二品,正二品都不到!

还有一些勋爵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还有一些世袭的阴爵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等可能会封一品、二品,但是一般只是虚衔,并未实权!

除了以上的勋官与爵官,那实际在职的职官,就是实际在职也掌握实权的官位了,如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尚书等,在武周时期,这些职位一般都是正三品,或者从三品,反正官阶不会太高。为何正二品这个阶层的实质官职没有呢?这要说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历了,他就是从当时的尚书令(正二品)位置上直接通过手段上位的,后面那些皇帝肯定不敢僭越祖制,所以就没有设正二品的职官!

狄仁杰的“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是非常讲究。平章事原本就叫平章军国重事,是直接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一个职务,这个“同”字的意思,就是同中书门下侍中一样是正三品,要是仆射不加上这个平章事头衔,即使是最大的官,也不被列为宰相之列,相当于加了常委两个字就不一样了!

可见当时唐朝的官场上,各种 历史 政治和时代背景,时时都在左右着当时的朝局,这也是武则天能够把持朝政到登顶极权的的原因了!

本文来自作者[友凡]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bujiaoyu.com/xibu/10077.html

(22)
友凡的头像友凡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友凡的头像
    友凡 2025年10月09日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友凡”

  • 友凡
    友凡 2025年10月09日

    本文概览:狄仁杰官职有多大 最高任职过宰相一职,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

  • 友凡
    用户100905 2025年10月09日

    文章不错《狄仁杰在唐朝的地位如何》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