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绘堂记》,又名《王君宝绘堂记》,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原文
宝绘堂记[1]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2]
注释
①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担忧,与“虽微物足以为乐”的“乐”字相对。尤物,特异之物,与“微物”相对。
②王君晋卿:北宋词人。即王诜(1036-1093后),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徙居开封(今属河南)。出身贵族。熙宁中尚英宗第二女魏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为利州防御使。
③常与寒士角:角,,念jué,角斗,口角,有竞争的意思,引申为“比赛”,“与寒士”作“角”的状语。
④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
译文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很快乐,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如果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老子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并没有因此而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制鞋子。这难道有什么音乐美色和香气吗?但他们终身喜欢而不厌弃。
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然而到了那把心意留滞在书画上而放不下的程度,它的祸害就说不完了。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桓玄发展到打仗时还把书画装在船上带在身边,王涯发展到把书画藏在夹墙内,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的身体。这就是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
原来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家里所有的都担心失去,别人所有的又担心不给我。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画,看轻生死而看重书画,岂不也是厚薄轻重颠倒错误,丧失自己的本心吗?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烟云从眼前闪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岂不愉快的接受,但是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成为祸害。
驸马都尉王君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牢记并遵循礼义,学习《诗》、《书》,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比赛,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弃绝远离歌舞和女色,却专心在书画方面,又建了宝绘堂在私宅的东边,用来储蓄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的爱好,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也许可以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3]
作者
苏轼
(1037~1101)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文与欧阳修齐名;诗与黄庭坚齐名;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代表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典故
这篇文章有八个典故,分析如下:
一、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老子·道篇》第十二章: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畋猎⑦,令人心发狂⑧;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⑩,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五色:青、赤、黄、白、黑叫五色,此指缤纷的色彩。 ②目盲:比喻眼花撩乱。 ③五音:古代音乐的五个基本音阶,即宫、商、角、徽、羽。这里代指纷繁的音乐。 ④耳聋:比喻听觉不灵。 ⑤五味:酸、苦、甘、辛、成。这里代指丰美的食物。 ⑥口爽:爽,伤。口爽,一种口病,这里比喻味觉差失。 ⑦驰骋畋猎:驰骋,马奔跑。畋猎,即围猎。意即纵情玩乐。 ⑧令人心发狂:使人内心放荡而不可抑止。 ⑨行妨:妨,害,伤。行妨,破坏人的操行。老子在这里指出了物欲对人性的损害,提出正常的生活应当是为“腹不为目”,但求安饱,不纵情于声色之娱。 ⑩为腹不为目:一说只为吃饱肚子,不求声色娱乐。一说腹指人的内在自我,目指外在的形象或感觉世界。皆通。为“腹”,即建立内在的宁静恬淡的生活;为“目”,即追逐外在的贪欲的生活。而外在的声色之娱愈过分,心灵就愈空虚。只有摆脱外界的物欲生活,而持守内心的安宁,才能保持心灵固有的纯真。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撩乱;纷繁的音乐,使人听觉不灵敏;丰美的饮食,使人味觉迟钝;纵情围猎,使人内心疯狂;稀罕的器物,使人操行变坏。因此,有“道”的人只求安饱而下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摈弃物欲的诱惑而吸收有利于身心自由的东西。
二、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载,刘备屯樊城,诸葛亮曾亲往,进募兵之策:“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髦而已矣!’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适,得无罪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三、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①;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②。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注释
①钟士季:即钟会,因访问嵇康受到冷遇,怀恨在心,后借故在司马昭前诬陷嵇康,嵇康终于被杀害。②排:风箱。
译文
钟士季有精深的才思,先前不认识嵇康;他邀请当时一些才德出众人士一起去寻访嵇康。碰上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向子期打下手拉风箱。嵇康继续挥动铁槌,没有停下,旁若无人,过了好一会也不和钟士季说一句话。钟士季起身要走,嵇康才问他:“听到了什么才来的?看到了什么才走的?”钟士季说:“听到了所听到的才来,看到了所看到的才走。”
《晋书·嵇康传》: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
译文
(嵇康)生性非常灵巧,喜欢打铁。宅子中有一棵长得很茂盛的柳树。于是绕着它挖了个水沟。每当到了夏天,(嵇康)就坐在它下面打铁。
四、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译文
祖士少即祖约,曾官至平西将军、豫州刺史,后来和苏峻一起反晋,败后北投石勒,被杀;阮遥集即阮孚,曾任广州刺史。两人后来的官位相近,地位相同,然而脾性却大不一样。大抵祖约贪财,阮孚爱鞋。有人去拜访祖约,正值祖约在点检钱财,见有人来,一时来不及收拾,剩下两个小竹箱的财物放在身后,用身体斜倾着遮掩,脸上神色慌张。又有人去见阮孚,阮孚正生起火来熔蜡,来涂到屐上,这大概是一种对所收藏的各式各样的木屐的一种保养工作,见有人来,亦不回避,乃幽幽地叹口气道:“不知我这一生,能穿几双木屐啊?”神色悠闲自在。于是祖约与阮孚的优劣始判。
五、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
西晋·虞喜《志林》:
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与。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
译文
钟繇见到韦诞有蔡邕的《笔法》,他苦苦求索,韦诞就是不给他。钟繇难过得竟捶胸以致呕血,幸亏曹操的“五灵丹”,才使其脱离危险。后来韦诞死去,蔡邕的《笔法》做了殉葬品。钟繇就“盗发其冢”才把《笔法》摄为己有。从此得知“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的道理,由是书法更妙。
六、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
王僧虔(426~485),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朝宋、齐间著名的书法家。他是王羲之的第四世族孙。齐高帝萧道成与他比试书法,比完之后,齐高帝问他:“谁为第一?”(张怀瓘《书断》,下引同)王僧虔巧妙地回答说:“臣书人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齐高帝笑着说:“卿可谓善自谋矣。”也正因为他能“善自为谋”,使他能够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上自容。早在此事发生之前的宋孝武帝刘骏时代,王僧虔就注意到“人怕出名猪怕壮”的道理。当时刘骏“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引见《南齐书》本传),以致到了“大明(457—464)之世”,迫使他“常用拙笔书,以此见容。”(张怀瓘《书断》)
七、桓玄之走舸
《晋书》列传第六十九:
元兴二年,玄诈表请平姚兴,又讽朝廷作诏,不许。玄本无资力,而好为大言,既不克行,乃云奉诏故止。初欲饰装,无他处分,先使作轻舸,载服玩及书画等物。或谏之,玄曰:“书画服玩既宜恒在左右,且兵凶战危,脱有不意,当使轻而易运。”众咸笑之。
解说
桓玄(369~404),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末期桓楚国建立者。元兴二年,他自导自演,先上诏表示要“北伐姚兴”,又自己派人以朝命“下诏阻之”,暴露出他虚荣好大言的轻佻习性。在姑孰,桓玄又造数艘轻巧小船,遍载书画古玩奇物。有左右问其原因,桓玄说:“兵荒马乱,倘有意外,这些东西轻而易运。”大家闻之一笑,心里皆开始有轻视桓玄之意。
八、王涯之复壁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涯博学好古,能为文,以辞艺登科。践扬清峻,而贪权固宠,不远邪佞之流,以至赤族。涯家书数万卷,侔于秘府。前代法书名画,人所保惜者,以厚货致之;不受货者,即以官爵致之。厚为垣窍,而藏之复壁。至是,人破其垣取之,或剔取函奁金宝之饰与其玉轴而弃之。
解说
王涯,字广津,唐太原(今太原)人,生年不详,卒于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太和七年(833),唐文宗任命王涯为宰相。同年十一月,“甘露之变”发生,王涯等人仓惶逃出中书,在永昌里茶肆被禁军抓获,腰斩于子城西南隅独柳树下。他的全家遭诛灭,家产被没收,田宅入官,直到唐昭宗天复元年(901),王涯等人才被平反昭雪,追复其爵位。
王涯一生洁身自好,不收妓妾,厌恶卜祝、方技,喜好读书,他的文章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道。王涯还是个著名的书画收藏家,“家书数万卷,侔于秘府。前代书法名画,人所保惜者,以厚货致之;不受货者,即以官爵致之”。及被抄家,乱兵冲进,抢夺践踏,大都毁坏遗失。王涯曾著有《唐循资格》5卷、《月令图》1轴,并有《王涯集》10卷行于世。[4]
[编辑本段]主旨《宝绘堂记》写于徐州,这篇文章充分表现了苏轼对待人生超旷达观的襟怀。文章说明人应该忘掉利害得失,用“寓意于物”的眼光去看待万物。联系苏轼的平生遭际,可以看出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就是要以豁达的心胸去对待贬谪的不幸遭遇,表现了一种豁达放旷的心境,而这种心境在苏轼身上升华为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
这篇文章曾被作为文言文阅读分析题的材料出现在200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省的语文试卷中。
1. 写景的课外文言文
写景状物的课外文言文放 鹤 亭 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2. 写景的课外文言文写景状物的课外文言文
放 鹤 亭 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3.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理解1.雨中安亭老街 细雨中,漫步在安亭老街。
雾蒙蒙,似白纱,轻笼一袭淡淡墨,古树、古桥、古塔、古寺……雨雾中,丽而不媚,秀而不娇。没有了晴里的喧哗与尘嚣。
老街安祥寂静,菩提寺隐隐传来的钟声,似有一种缥缈幻觉,似神似仙,只能领会,无法言传。 仿古的青石板,被雨冲刷的锃光雪亮,在古巷里延伸着,漫延到每一个店铺,不由你不停下脚步,徜徉在古玩、山石、字画、工艺摆件中浏览,从中感知中华文化之深奥,大地造化自然神秘;不由你不佩服商家手段之高明,眼光之犀利,在这古镇层次分明、跌宕有序地展现如此高贵、高品质的夺眼球的使流连忘返的展品之中,有时不自地,在不知不觉中掏出钱包,请店主打包,玩出心跳,却似有一种满足,虽瘪了钱包,提升了自家的厅堂,其乐无穷。
站在苍老的石榴桥,河缓缓流淌。那古老的河流,经过多次整治、浚通,鱼游浅底,引来众多垂钓好者,更有拉网者的出现,使刚有生息的鱼儿似有灭顶之灾的危险。
那饱经苍桑的古石榴,花开花落多少载,根栽桥石缝,红红火火几度,她把美丽献给间,们却无地伤害着她,每当我站立这桥,望着被类摧残的古石榴,有着哭无泪的感叹!河道两旁,古树遒劲苍然,娆无限,给古镇增添一层神秘之感,我说古镇安亭,美在古树,无与伦比。 十字河边,古塔高耸,巍巍屹立。
风吹塔铃塔铃响,叮叮咚咚,悦耳动听,伴着淅淅沥沥地雨声,如天籁之音,在古镇空悠扬地飘。那古塔倒影在河面抖抖颤颤,石拱桥倒影一个美丽的圆圈,时影时现,此景只有古镇有,不由得放慢脚步,细品慢嚼耐寻味。
拾遗老街,不经意间就会有一个惊喜。那楼牌、石碑无不透漏出古镇的风貌与文化;那山墙、月更显老街的妩媚;值得一提的是那长廊,凉亭,走累了可以休息、打牌下棋娱乐、是避风遮雨的好去,为老街增不少。
在廊下、亭中看雨听雨,别有一番风,似烟雨三月下扬州,多了一份想象的愫、感……思绪会伴着雨丝随风而去。 老街的南面还是老街,不可思议的是,南面的老街颓败、陈旧,河道脏不堪,与老街有着天壤之别。
那破落的南面老街,居住着大批外来员,治安堪忧。虽是小桥、流、家,却是落后的注脚,使想象无限。
漫长的历史长河,演变了多少过程,呈现在我面前的南面老街,让我感受到世事的苍桑和无奈,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才能斟酌出个中滋味。 安亭老街,如一幅没完的墨丹青,意境幽远,难以释怀,让想离开,又放心不下,指指点点,都想来完主没有完的最后几笔,期望着完美的图画展现在们的面前,衷心祝愿老街修旧如旧、蒸蒸、繁荣昌盛,古镇安康长存。
2.庐山看雪 庐山,是都希望到此一游的地方。 小时候看《庐山恋》,好像有一清风吹进自己的心田,看得如醉如痴。
后来学历史了解到,蒋介石1926年12月第一次登庐山后,多次庐山坐镇指挥围剿江西和中原的共产革命根据地,还在庐山创办了军官训练团,兴建了庐山图书馆、传习学舍、庐山大堂等三大建筑,培训军官2500多。 *** 1959年6月29第一次登庐山,然后在面召开 *** 八届八中全会、 *** 中央工作会议和九届二中全会三次会议,让庐山更加闻名中外。
于是,本对庐山有了更多的向往。有说,得意之井冈(山),失意之庐山,我可不这么认为。
庐山乃千古名山,不仅是“匡庐奇秀甲天下山”,而且是“鸿儒云集群贤毕至的文化名山”。因此,去年11月,冬天的脚步还没有踏入江南大地,我们却踏了“一山飞峙大江边,跃葱茏四百旋”的登山之路。
车到山下,被停检查看是否准备了防滑链。检查员告诉我们说,昨晚又下了雪,雪加雪,路更难行,再三叮嘱一定要注意安全。
同行的有的来过庐山,知道庐山的云很奇特,雾很,雨很有诗画意,但不知道庐山的雪景如何;有的没有来过庐山,非常希望山去看一看,尽管检查员说路难行,但总不能半途而废,打道回府,待明年七八月份再来看庐山。况且,大家都是江南之,雪景见的并不多,能有雪景看,倒是求之不得。
于是,大家一致坚持要庐山看看。 我们乘车一路行,路曲曲弯弯,盘旋而,不知四百旋还是三百旋,正车子的窗玻璃变得越来越冷手了,车窗外的景象也在不断的变化。
渐渐的脚下有了匍匐的山岭。山岭,渐渐地由灰褐变银白;树木,开始是枫叶的火红和落叶的金黄,渐渐地看到的是零星的雪堆与灰黑的树木互相点缀,像江南那一片开满白花的油茶林;道路两边偶而有一堆一堆积雪,沉积在凹陷,不一会儿就连白茫茫的一片。
越往,雪越来越大,那白皑皑的积雪从山顶铺下来,一直延伸到半山腰,仿佛织女织就的素锦。路越来越难走,积雪把路两边堆了银白。
山的落叶树,了冰儿,常青针叶树变了海底珊瑚,远看像圣诞老,像披着婚纱的新娘。那片的灌木林,变了满山遍的羊群。
车子已经无法行走,需要停下来装防滑链。大家下车,个个像孩子似的,拉着树枝,就要与大自然来一个亲密的接触。
有的拿出相机留下难得一见的“玉照”;有的用脚去踩咔嚓作响的雪地;也有的瞄着那山坡垂下来的冰儿,用手去摘下来,放进中;还有的抓起一大堆雪团颗粒,砸向远方,对天大声呼喊:“庐山,你真美啊!” 记得有一首歌。
4.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分类1、言志篇:但他们的体裁又有所不同:有议论文、有记叙文。
从古代文体来看,有"记"、"说"、"铭"、有"表"、有"传记"。"记""说""铭"都是古代文体中的一种。
但无论是在表现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体现写作方法及写作的特色上,都是大不相同的。如:课内文言文《陋室铭》《爱莲说》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桃花源记》《惠子相梁》故事性强,想像丰富。《鱼我所欲也》虽是议论文,但善于比喻,大量使用排偶句,富于文采和气势。
2.战争篇:课内的如《唐雎不辱使命》《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课外选择的也是这样。 文体上,《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曹刿论战》是记叙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议论文。
三篇记叙文主要是以记言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主张。但写作特色还是各不一样:《唐雎不辱使命》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除了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外,还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
《公输》则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推理。
《曹刿论战》虽是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史实,但由于题目是"论战",故而文章着重在"论"上下笔墨,对战争的经过叙述相当简单,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巧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以议论为主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善于运用排比,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具有说服力,而且手法多样,论证严密。
3.学习篇:课内如《〈论语〉十则》《伤仲永》《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 上述文章几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每篇文章的角度不一样。《〈论语〉十则》以记言的形式直接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章,以方仲永的实例,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体现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送东阳马生序》,这是一篇序,作者通过夹叙夹议的写法,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语重心长地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孙权劝学》与《伤仲永》这两篇文章,学习时很值得进行比较阅读,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两文的内容都有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4.山水篇:《山市》《三峡》《答谢钟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以上作品都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自然景观,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记承天寺夜游》是"记"。
《答谢钟书书》《与朱元思书》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秀丽的山水景物。 尽管文体有所不同,但都是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
其中《三峡》《答谢钟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均是清新的山水小品,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之作,艺术性较高而思想性不强。它们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突出了山水的特点。
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虽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情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岳》《醉》两篇作品则更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不仅思想性强,而且艺术性高。且两位作者--范仲淹(文学家,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欧阳修(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散文创作风格独特),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均个性鲜明,风格独特。
如:(1)《岳》是于写景抒情中穿插议论,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醉》是于写景抒情中结合叙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2)《岳》主要表现作者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及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情调激昂。而《醉》主要表现作者仕途失意、壮志难酬,只能强颜欢笑,与民同乐,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中的无限感慨,情调较为低沉。
(3)都有古今传诵的名言佳句(《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5.治国篇:《大道之行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治国篇的几篇文章,都表达了治国的思想。《大道之行也》通过介绍大同社会的特点,来体现儒家的政治理想,理想的社会应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了"人和"思想在治国中的重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
5. 古诗文中写景状物气魄雄浑意境开阔的名句1.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 >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 >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 >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 > 6.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 > 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 > 8.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 > 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 > 10.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 > 11.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 >(< > 13.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 > 1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 > 15.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 > 16.少年心事当拂云------唐.李贺< > 17.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 >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 > 1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 >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 > 2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 > 23.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唐.窦庠< > 2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 > 25.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张孝祥< > 2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 2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 > 2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 > 2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 > 3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 > 31.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清.秋瑾< >。
本文来自作者[灵荷小仙女]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bujiaoyu.com/xibu/1046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灵荷小仙女”
本文概览:《宝绘堂记》,又名《王君宝绘堂记》,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原文宝绘堂记[1]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
文章不错《求:苏轼【宝绘堂记】 原文及翻译》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