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

富人是从穷人那儿来的,知识是从无知那儿来的,幸福是从苦难那儿来的,跌下是从爬高那儿来的,自尊是从羞辱那儿来的,自主是从依从那儿来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总结 七年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 对子 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 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 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 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

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 大雪 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教育 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 有朋自远方来(从 )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 爱好 )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5. 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 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 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 成语 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八、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 句子 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 方法 ,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 名言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

《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 “成”

2、古今异义“险” “穷” “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 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文意理解:

1、 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 议论文 的结构理解 文章 ,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 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宁静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相关文章:

★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诗句及文言文常考点

★ 初中七年级语文复习计划归纳

★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

★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

★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点大全

★ 初中语文40个文言文常考实词

★ 初中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两则》经典教案

初三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复习总结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它是 语文学习 的第一步,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有法可循的,一步走步稳,即将步步不稳,我们要学会将学习、积累、训练三方面结合起来,达到理解、掌握与巩固的目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初中 语文知识 点 总结 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目录▼▼

初中语文知识点第一部分

初中语文知识点第二部分

初中语文提高成绩方法

●?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部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 记叙文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 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 故事 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 议论文 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 文章 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 句子 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 短语 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 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

●?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二部分

基本文体知识汇总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

诗歌、小说、 散文 ( 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词语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__”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

初一语文基础知识点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初一 语文知识 点归纳期末考试不仅是对本学期学习情况的检测,也是要求同学们对本学期知识的全面整理,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哦!以下内容是我为大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初一语文基础知识点

第一单元

语文知识:⑴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 散文 、近体诗、散曲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修辞 方法 :比喻、比拟

⑶词性:名词

⑷表现手法:联想与想象

⑸ 文章 开头的结构作用[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关键词句以及精彩语句的赏析与理解、人称的变换(《雨的四季》)

⑹朗读的方法:重音与停连

重点词语:春朗润赶趟儿吹面不寒杨柳风酝酿宛转黄晕一年之计在于春花枝招展嗡卖弄喉咙应和嘹亮烘托静默风筝抖擞健壮呼朋引伴(划线词语在教材中有书下注解)[书下注解中“重音、停连”这两个词语来自课后题题干]

济南的冬天响晴镶单单安适着落慈善肌肤秀气宽敞贮蓄澄清空灵地毯

雨的四季花苞静谧高邈莅临造访吝啬淅淅沥沥咄咄逼人蝉娇媚棱镜粗犷睫毛衣裳铃铛端庄屋檐凄冷化妆淅沥干湿草垛绿茵茵

古代诗歌四首临碣石澹澹竦峙星汉幸甚至哉杨花子规龙标五溪夜郎客路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归雁洛阳边昏鸦断肠天涯

(重点在理解含义、掌握字形)

需要背诵的篇目:春;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后四篇古诗词为课标规定的必背篇目)

写作:⑴概念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是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

⑵方法的指导:从身边的事写起,写自己做熟悉的事情写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与想法;要善于观察、积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有趣、有意义、印象深刻。

⑶写作的作用:能训练人的思维。

⑷写作的要求:内容充实、文从字顺

初一语文基础知识点

第二单元

语文知识:⑴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莫怀戚《散步》、《 散文诗 二首(泰戈尔《金色花》、冰心《荷叶·母亲》)》、刘义庆《〈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词义和语境

⑶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文章语言的品味、关键语句的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对称 句子 的作用、

重点词语:

秋天的怀念憔悴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捶打央求絮叨诀别淡雅高洁烂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

散步信服分歧取决一霎两全粼粼各得其所

散文诗二首匿笑花瑞菡萏敧斜蒂梗沐浴祷告姊妹亭亭徘徊遮蔽心绪流转荫蔽

〈世说新语〉二则内集儿女文义俄而骤何所似差可拟未若因风期行日中舍去乃尊君在不相委而去家君引顾(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

写作:⑴记事能力的培养方法与途径:反复学习、训练;写 日记 或周记的习惯

⑵记事的要求: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来龙去脉,按顺序有条理地写;

⑶记事的目的:传达情感、分享 经验 ;

⑷如何记事:写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说发自内心的话

⑸模仿课文写法

综合性学习:⑴如何交友?

⑵展示自我( 自我介绍 )的方法

⑶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初一语文基础知识点

第三单元

语文知识: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林海音《窃读记》、《论语十二章》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词性:动词

⑶词语的感情色彩

⑷默读的方法与要求,过渡段的作用

⑸出自《论语》的 成语 含义及用法

重点词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凿长吟轻捷拥肿(臃肿)攒敛人迹罕至无从消释宿儒人声鼎沸拗盔甲绅士窜觅跪云霄倘若鉴赏啄食和蔼恭敬质朴博学渊博倜傥淋漓

再塑生命的人不求甚解混为一谈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捡感慨搓捻绽开争执惭愧悔恨激荡奥秘拼凑企盼截然不同疲倦不堪小心翼翼恍然大悟油然而生

窃读记汗涔涔尴尬众目睽睽煞有介事贪婪饥肠辘辘惯技贪懒踉踉跄跄惨淡蹭抵达难堪俯视狼狈原谅枉然弹簧自卑畅销诅咒威风凛凛废寝忘食

《论语》十二章子时习不亦说乎愠君子吾日三省为人谋忠信传十有五立惑天命耳顺从心所欲逾矩温故而知新罔殆回箪堪之者好乐饭疏食,饮水肱于如浮云焉善者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夺匹夫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

写作:如何写好一个人:首先要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展开具体描写,要抓住人物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把人放在事件中来写(与人交往,个性化语言、动作行为和心理活动);

名着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与各篇特典,以及读经典的作用与意义。

课外古诗词背诵:李白《峨眉山月歌》、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基本涵义、文学常识、背诵默写

初一语文基础知识点相关文章:

★ 初一语文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 初一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2020

★ 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2020整理

★ 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初中

★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小总结

★ 初一语文基础知识词语汇总

★ 初中语基础知识点总结大全

本文来自作者[晨风晨]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bujiaoyu.com/xibu/10470.html

(20)
晨风晨的头像晨风晨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晨风晨的头像
    晨风晨 2025年10月10日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晨风晨”

  • 晨风晨
    晨风晨 2025年10月10日

    本文概览:富人是从穷人那儿来的,知识是从无知那儿来的,幸福是从苦难那儿来的,跌下是从爬高那儿来的,自尊是从羞辱那儿来的,自主是从依从那儿来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 晨风晨
    用户101012 2025年10月10日

    文章不错《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