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描绘的是日本的战国史
日本战国历史经过
虽然室町幕府自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之后便纷扰不断:政治上,除了关东的古河公方与幕府之间的对抗外,层出不穷的政治谋杀以及各地诸侯的反抗或私战破坏了各地的政治生态。
社会上,各地爆发的一揆暴动如同一颗颗不定时炸弹,对整个社会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伤害。可是室町幕府从未放弃稳定全国局势的决心,直到这一切努力因1441年的一场意外引发的全国混战而化为乌有…。
战国时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应仁之乱为主,但结束时间则大致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1568年织田信长上洛(进入京都)成功。
1573年织田信长攻陷二条御所,室町幕府灭亡。
1590年丰臣秀吉消灭关东地方的后北条氏,降伏东北地方各大名,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统一。
1603年德川家康创立江户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坂夏之阵打败丰臣秀赖,丰臣氏灭亡。
故在此采用最后一种说法,以完整表述这段历史。
应仁之乱,战国登场
四职之一、身兼三国守护的赤松满佑因在京都自宅刺杀幕府将军足利义教(嘉吉之乱)而遭到亦为四职之一、身兼五国守护的山名宗全率领之部队讨伐并平定。战后幕府以山名氏平乱有功将赤松氏所属之三国守护授与山名氏。势力成长到八国守护的山名氏一跃成为西国的一大势力。
此时三管领之一,身兼八国守护和和泉半国统治权的细川氏面对山名氏的崛起,决定采取联合山名对抗同为三管领的田山氏的政策。但随着田山氏的衰退,两家之间的冲突也浮现出来,尤其在三管领之中的斯波氏和田山氏两家陆续发生继承问题后,双方对立更加严重。
一直到将军足利义政长子足利义尚诞生引发继承风波后,在应仁元年(1467年)1月17日,应仁之乱爆发,各守护分别选边支持,形成东军细川联军与西军山名联军的大混战。
战事一开始,由于东军争取到天皇与幕府将军支持,且聚集了相对优势的兵力,因此开战头几个月可说是占尽优势。可是到了同年七月,中国地方四国守护大内政弘率领万余援助西军后,整个战况顿时改观。加上西军决定拥立将军足利义政之弟足利义视与京都当局相抗衡,让整个战局陷入胶著,日后更扩大为全日本的大混战。
随着两军领袖相继去世和幕府将军继承纠纷解决后,两方决定和解,应仁之乱正式宣告结束。虽然应仁之乱后幕府威信受到重挫,但之后几任将军仍试图重振幕府威信,直到明应之变爆发的前刻。
明应之变,关东大乱
虽说应仁之乱后幕府的影响力大幅丧失,可是历任幕府将军仍试图改变整个局面。不但多次讨伐邻近的细川氏、六角氏等大名,还屡屡颁布争讨令令诸国大名对抗各地方对京都当局具影响力的国主。毕竟这已经不是将军强势的时代了:将军的诏令除了作为大名夺权的工具外,几乎无人愿意服从。
到了1493年,将军足利义材亲自讨伐细川氏,反而遭到细川氏策动京都当局罢免其将军职位。此事史称明应之变。自此以后室町幕府的威信完全丧失,剩下的也只是大名控制上洛(进入京都)后操控政局的傀儡罢了。
除了近畿动乱不安外,关东的局势也不甚安稳。当初足利尊氏开创幕府的时候,为了对抗南朝,不得不把幕府设在京都,而在武家的重心关东,尊氏分封自己的儿子于镰仓,是为镰仓公方。而以关东管领为辅佐。由于镰仓公方府与室町幕府的体制非常相似,有小幕府之称。镰仓公方的势力可以与幕府对抗,结果在室町时代中叶,第六代将军义教时,爆发永享之乱而被幕府平定。镰仓公方足利持氏自杀。后来持氏之子成氏被再次由幕府拥立为镰仓公方。
后来镰仓公方足利成氏不满关东管领上杉宪忠,进而将其暗杀。此举引发关东管领和公方的长期对抗,导致幕府派遣骏河守护今川氏前去讨伐而迫使足利成氏移往下总古河,成为初代古河公方。(享德之乱)战后关东出现得到关东管领上杉氏支持堀越公方足利政知和得到北关东豪族支持的古河公方,彼此对抗了近三十年。日后因山内上杉氏重臣长尾景春叛乱,使扇谷上杉氏趁机扩张自己的力量,促使山内上杉氏选择和古河公方和解来对抗扇谷上杉氏。
而扇谷上杉氏为了对抗山内上杉氏,和伊势长氏结盟,使两方又陷入拉锯战中。1491年,因堀越公方发生内乱而被伊势长氏消灭,伊势长氏(即北条早云)的后北条氏因而实力大增。不久后上杉定正猝死导致扇谷上杉氏转衰,后北条氏转而攻击扇谷上杉氏,并消灭相模三浦氏且占领小田原城,促成两上杉联合对抗后北条氏的新局面。后北条氏二代家督氏纲更入侵武藏国,取代旧有的足利、两上杉氏,成为关东地方最强的大名。
以下克上,将军被弑
除了伊势长氏崛起于关东地方,成为新时代大名的代表外,日本各地也开始出现以下克上,甚至成为一方之雄的新强权。在中国方面,出云守护代尼子氏篡夺守护京极氏实权,日后其大名尼子经久更取代京极氏,成为出云守护。在尼子经久生前,尼子氏扩张成与大内氏家督,因海外贸易而兴盛的大内义兴并驾齐驱,势力达十一国的中国双雄。
在双雄争霸过程中,安艺国人毛利元就采取墙头草的态度,逐渐吸收尼子、大内的力量,日后乘大内氏内乱,在严岛会战中击倒大内氏权臣陶晴贤,成为中国新霸主。
此外,美浓守护土岐氏亦遭到重臣长井规秀的驱逐而衰败,长井规秀日后继承斋藤氏,改名为斋藤秀龙,法号“道三”,也就是织田信长的岳父,斋藤道三。
在东海,尾张守护斯波氏亦大权旁落,由守护代岩仓与清洲两织田氏取而代之,而清洲织田氏旗下重臣织田信定、信秀父子日后取得实权,在织田信长继承家业后,更完全取代斯波氏、岩仓织田氏与清洲织田氏,成为尾张一国之主。
在日本战国时代,以下克上崛起的新兴势力,和旧有豪门间的对立从未停歇,但最惨烈的莫过于是将军足利义辉被弑一事。
明应之变中被管领细川氏罢黜将军一职之足利义材,日后得到中国大名大内义兴的支持,在成功推翻将军足利义澄后,改名足利义稙并复职为将军。因足利义稙无子,故认养前将军义澄次子足利义维为养子。
1518年,大内义兴返回所属领国,失去庇佑的足利义稙不敌管领细川氏,而辞去将军一职,由前将军义澄长子足利义晴接任。而义晴因与管领细川晴元长期失和,在1546年辞退将军一职,由长子足利义辉接任第13代将军。足利义辉立志重振幕府声威,不但多次积极调停诸大名之间的纷争,更邀请上杉谦信、织田信长等大名上洛谒见幕府将军。
此时管领细川氏遭到权臣三好长庆夺权,把幕府当作傀儡而掌握实权,成为当时有力大名之一。三好长庆死后,其重臣松永久秀、三好三人众决定要罢黜将军足利义辉,1565年,三好三人众及松永久秀的叛军包围义辉所在之二条御所,虽然足利义辉因为得到名剑客上泉信纲与冢原卜传等人传授剑术,而有剑豪将军美名,但依旧寡不敌众而被弑,他们拥立足利义维之子义荣为第14代将军。足利义辉死后,室町幕府就此完全失去实权,也失去中兴的机会,直到幕府灭亡。
霸王崛起,幕府灭亡
织田信长为尾张国(今爱知县北部)的大名。他以尾张一国的战力,在桶狭间以三千军击败领有骏河、远江、三河三国,率领约两万五千大军的名将今川义元(桶狭间之战)而崛起。战后他选择和邻国三河的德川家康结盟,把扩张领土的目标放在大名斋藤龙兴统治之美浓国上。
初期织田信长攻略美浓进度相当迟缓,直到织田信长靠著成功促成斋藤氏重臣美浓三人众的倒戈,局势才开始有了转变。1567年9月,信长攻陷美浓稻叶山城,将稻叶山城改名为岐阜城,并制作天下布武朱印,展开统一日本之路。隔年成功拥立第15代将军足利义昭,在盟友浅井长政的帮助下,完成上洛的目标。
1570年将军足利义昭,不满织田信长无视幕府的态度,暗中与本愿寺显如、武田信玄、上杉谦信、毛利元就、浅井长政、三好三人众与朝仓义景等诸大名联盟,形成所谓的“信长包围网”,打算联合对抗并消灭信长。
1571年,织田信长以比睿山延历寺包庇与其敌对之浅井、朝仓两大名,杀入山中将比睿山延暦寺焚毁,此举引来武田信玄等人之批评,是信长生前引来较大争议的事件之一。
1572年,武田信玄发动军队攻打德川家康的根据地远江国、三河国,以图进京,并在三方原击败德川、织田联军(三方原会战)。隔年5月,武田信玄于信浓国驹场病故,死前决定继承人是其孙武田信胜,并由信胜之父武田胜赖担任阵代一职。
1573年,织田信长与幕府将军足利义昭正式决裂,信长强攻幕府所在二条御所,并逮捕义昭,将其流放至河内国若江城,室町幕府宣告灭亡。日本战国时代前一百年的室町时代在此划下句点,日本进入安土桃山时代。
安土桃山,二攻朝鲜
幕府灭亡后,信长消灭浅井、朝仓两家,逼伊势国司北田具房将家督让给信长之子北畠具豊,并平定三好、松永等南近畿势力。不久后织田信长在近江兴建安土城,作为织田政权的象征。
1575年,武田胜赖率军攻击三河长筱城,与织田、德川联军在三河设乐原展开交战(长筱之战),战败的武田氏折损诸多重臣,衰亡于1582年。
武田氏衰退后,信长以近畿为核心,向四周快速扩张,却在1582年6月2日,遭遇本能寺之变,即重臣明智光秀的率军背叛,和嫡长子织田信忠先后战死。
信长重臣羽柴秀吉在得知光秀叛变后立即返回近畿,联合其他重臣击败明智光秀(山崎天王山合战),并在决定织田氏继承人之清洲会议上支持信忠之子织田秀信继位。日后秀吉击败反对他的织田旧臣,至此以后织田信长所建立的根基,被羽柴秀吉完全接收。
之后,秀吉在小牧长久手合战后和德川家康谈和,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大坂城。日后于1585年任关白,1586年受赐姓丰臣氏并就任太政大臣,奠定丰臣政权。
在历经纪州、四国和九州征伐使长宗我部家、岛津家降服后,并于1590年包围小田原城击败后北条氏,使东北大名降服,完成统一日本的壮举。隔年秀吉将关白一职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合,以世袭的方式宣示丰臣政权的稳定。
至于以后的丰臣秀吉讨伐朝鲜被击败等就是后话了。
推荐一本书 书 名: 日本战国史 作 者:陈杰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1 ISBN: 9787224091113 开本: 16开 定价: 29.00元
至于其他人物传记你可以网上就看到,无须卖书啥的。比如织田信长 上杉谦信 武田信玄 德川家康 丰臣秀吉等等。
张作霖为什么讨厌郭松龄?
太田属于群马,是个小城市,无法与东京,大阪之类的城市比。
城市建设方面,由于靠近山区,农田比较多,总体来说基础建设还不错,
消费稍微比东京便宜,但也没便宜多少。
收入的话,如果是打工,同样工种大约是东京收入的80%左右,
太田的等级与辽宁鞍山差不多。
从大连没有直飞,要到东京,然后转电车大约3至4小时(加上飞行时间的话,大约需要6小时)票价单程大约2800元。
太田是山区,没有海,不过有温泉。
回答完毕!!!
但张作霖知道儿子不争气,根本驾驭不了郭松龄,郭松龄也不是那种甘为人下的角色,所以张作霖故意压一压郭松龄,也借其他几方势力牵制一下郭松龄。
郭松龄出生于奉天东郊渔樵寨村(今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镇赵家铺村),祖籍山西太原。据族谱溯源和后人代代传述,郭家是唐朝名将、祖籍太原晋阳的汾阳郡王郭子仪的后裔。郭松龄的远祖在明朝迁来东北戍边,到清代由于世乱和兵祸,家业无存,其祖父一代迁到渔樵寨村落户。
郭松龄的父亲郭复兴曾想追求功名复兴家业,但家境的衰落迫使他放弃进仕之路,在乡村做了一名私塾先生。郭松龄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勤劳善良,尽管自家不富裕,也常救济比自己更困难的人,这给郭松龄以很深的文化影响。
郭松龄19岁时,父亲在省城找到一份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得以维持,而辍学7年的郭松龄也可以不用帮工种地了。 1903年,郭松龄进入省城东南常王寨董汉儒先生开设的书院继续学习,希望从此踏上仕途。在这里,郭松龄接触并研习了一些新兴知识学科,尤其是一些西学使他开阔了视野。
但是,学习不到两年,因日俄战争的爆发而再次被迫辍学。郭松龄的家乡是日俄交战区,炮火毁坏了许多房屋,居民也有不少被打死打伤。日俄战争的灾难给郭松龄的触动是巨大的,也由此动了从军报国的念头。
1905年秋,盛京将军赵尔巽在奉天大北关设立奉天陆军小学堂,以培养陆军初级军事人才。郭松龄恳求在将军衙门当差的远房姑爷做担保推荐人,并以优异的成绩受到主考人的赏识而如愿以偿。1906年,郭松龄被选入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学习。
这是一所全新的中等军事学校,由赵尔巽在奉天陆军小学堂内增设,以便加速培养军事人才。郭松龄在这里学习期间和担任教官的同盟会成员方声涛的关系很密切,并从他那里接触到民主革命的思想。
1907年,郭松龄以优等成绩毕业。见习期满后,充任盛京将军衙门卫队哨长(相当于排长),由于带兵严谨,勤于职守,深得陆军统领朱庆澜赏识。郭从此与朱结成亲密的部属关系,并长期追随在朱的左右。
1909年,朱庆澜调入四川驻防,任陆军第三十四协协统。郭松龄随他一同入川,任第六十八团连长。朱庆澜虽不是同盟会会员,但很支持同盟会的活动。在他的掩护下,军中成立了同盟会组织,并聚集了一批同盟会会员,如程潜、方声涛等人。
1910年,郭松龄经方声涛、叶荃的介绍加入新军同盟会,成为同盟会早期成员之一。
1911年,四川发生保路运动,四川同盟会利用保路同志军发动武装起义,围攻成都。已升为第六十八标第二营营长的郭松龄负责成都北部的防守,他对群众婉言相劝,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就解了围。结果,川督赵尔丰以通匪嫌疑撤销了他的营长职务,后在朱庆澜的恳求下才恢复原职。
武昌起义后,四川各地纷纷独立,成都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朱庆澜任副都督。但不久,川籍将领鼓动地方军队发动兵变,朱庆澜与客籍将领被迫离开四川。与朱有密切关系的郭松龄也无法立足,辞职回到奉天。
1911年,升任第68标第2营营长。武昌起义后,朱庆澜受排挤离开四川,郭松龄返回到奉天。在奉天参加了张榕领导的联合促进会密谋起义,但遭清政府当局逮捕,欲处以斩首之刑,后经韩淑秀冒死拦截刑车,述说郭松龄是其未婚夫,返回奉天是为举行婚礼,从未参加革命党,才获得释放。
郭松龄与韩淑秀结为夫妇。
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1913年秋,郭松龄考入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1917年,孙中山组建护法军政府,郭松龄投奔孙中山,后被委任为粤赣湘边防督办参谋、广东省警卫军营长,后转任韶关讲武堂教官。
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无法留在广州,只得返回奉天,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在此期间结识在讲武堂学习的张学良。经张学良的推荐,郭松龄被张作霖委任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1921年,张作霖又委任郭松龄为第八旅旅长,与张学良领导的第三旅组成司令部。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军全线溃败,只有张学良与郭松龄领导的东路部队有胜利,打破了吴佩孚突破山海关,实现直捣关东的计划。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学良与郭松龄担任第三军的正副军长,与姜登选、韩麟春为正副军长的第一军作为奉军的主力,击溃直军并获得胜利。
张作霖任命张学良为京榆驻军司令部的司令,郭松龄任副司令。张作霖将大批奉军开入关内占领南方各省,郭松龄则提出要退出关内,保境安民,但建议却未被张作霖采纳,政治上又受到杨宇霆等人的排挤。
1925年,郭松龄与夫人到日本考察军事,听闻张作霖正在日本购买武器,要与南方的国民军开战,郭松龄愤慨至极,遂决定联络冯玉祥共同反奉,事后却被冯玉祥出卖。同年11月,郭松龄在滦州起兵,同时杀害了姜登选,发表反奉宣言。
郭松龄率七万大军攻占山海关,夺取绥中、兴城,冲破连山防线,占领锦州。奉军全部退却到辽河东岸据守。郭军在攻打新民县巨流河时,却遭到日本关东军袭击,后方被从黑龙江来支援的奉系吴俊升切断,白旗堡的弹药库被烧,日本飞机对郭军阵地进行轰炸。
郭军不敌,一败涂地。郭松龄与夫人化装逃跑,12月24日在新民县一个农家的菜窑里被奉军逮捕。25日,被押至辽中县老达房后,郭松龄与夫人韩淑秀被枪杀,张作霖命令曝尸三日方可收葬。
扩展资料:
张作霖一向大公无私,为何论功行赏却冷落了功臣郭松龄。
郭松龄是张作霖手下的一员虎将,是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极为倚重的心腹。不过虽然张氏父子对郭松龄宠爱有加,把他从一介白丁提拔为东北军高级将领。但在1925年,郭松龄却突然反水起兵反奉,差一点要了张作霖的老命。
郭松龄反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率领奉军主力浴血奋战,立下大功,但战后论功行赏的时候张作霖却让郭松龄坐了冷板凳,连个督军的位置都没给他,让郭松龄怀恨在心。那么张作霖一向大公无私,为何论功行赏却没有郭松龄的份。
第一,奉系集团虽然是张作霖当家,但实际上是张作霖和一群结拜兄弟组成的联盟,张作霖论功行赏不得不考虑其中的利害关系,用地盘和利益来笼络那些结拜兄弟。说白了,大家都是原始股东,公司有利润了股东们自然要分红。
郭松龄虽然是经理级别,职位很高,做出的贡献也很大,但毕竟只是个打工的,没有分红也很正常,只是郭松龄一直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第二,郭松龄是个难得的人才,是张作霖给张学良安排的首辅之臣。但张作霖知道儿子不争气,根本驾驭不了郭松龄,郭松龄也不是那种甘为人下的角色,所以张作霖故意压一压郭松龄,也借其他几方势力牵制一下郭松龄。只是张作霖没有想到,郭松龄心量狭小,竟然公然起兵反奉夺权。
第三,张作霖把督军之位给了杨宇霆、姜登选等人,有为张学良清除异己、帮儿子铺路的想法。就像任命结束后,张作霖对郭松龄说的一样:我把他们都打发到南边去了。张作霖把最有威胁的几个大佬都赶到了南方,为张学良和辅助他的郭松龄大展手脚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否则这些大佬留在身边,张学良根本驾驭不了他们,必然寸步难行,可以说张作霖用心良苦。只是郭松龄心太急,也没有看透老帅的心思。其实等到不成器的小六子接班,还不是任由他折腾。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郭松龄本文来自作者[听雪]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bujiaoyu.com/xibu/969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听雪”
本文概览:主要描绘的是日本的战国史日本战国历史经过虽然室町幕府自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之后便纷扰不断:政治上,除了关东的古河公方与幕府之间的对抗外,层出不穷的政治谋杀以及各地诸侯的反抗或私战破...
文章不错《信长之野望 天道 这游戏讲述的是那一段日本历史?》内容很有帮助